收益募集上限双双回暖理财市场再启“吸金”模式
发布时间:2024-03-22 07:13阅读:187
■/首页新闻记者孙梦
随着近期债市持续走强,经历过2022年“破净潮”冲击的理财市场,业绩开始向好、吸引力回升。
今年2月以来,农银理财、交银理财、招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纷纷上调旗下理财产品的募集上限,引发了市场关注。据中信证券测算数据显示,银行理财市场2024年2月末时点、日均存续规模分别约27.7万亿元、27.56万亿元,较2024年1月末分别上升约0.83万亿元、0.46万亿元。
纷纷上调理财产品募集规模
“理财产品的底层约90%都是债券。”一位从业20多年的银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。受益于债市走牛,理财产品表现亮眼、吸金能力增强,不少理财产品扩大了募集规模。
2月6日,交银理财发布公告,计划于2024年2月7日调整交银理财稳享灵动慧利6个月封闭式102号理财产品规模上限,根据理财产品合同相关约定,调整前产品规模上限3亿元,调整后产品规模上限5亿元。
3月15日,招银理财发布公告称,根据客户需求,对招银理财招睿嘉利日开14个月持有1号固收增强理财计划进行规模调整,规模上限从原来20亿元上调至50亿元,调整日期在2024年3月19日。
另外,农银理财调整了“农银时时付”8号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规模上限,由300亿元上调至500亿元;光大理财调整“阳光金安心计划——存单存款策略43期(封闭式)”理财产品的募集规模上限,从20亿元调整为30亿元。
整体来看,上调募集规模上限的主要为固收类定期开放式产品,回报率上行提高了产品吸引力。
根据中信证券统计,2024年2月纯债型和非纯债型固收类理财产品实际平均收益分别为4.04%和5.30%。对比2023年12月中信证券的数据,纯债型和非纯债型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.95%和2.68%。不难看出,理财市场收益显著回升,我国债市持续向好,权益市场逐步回暖。
银行理财建议买短不买长
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,打破“刚性兑付”,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“保本保收益”。
同年3月和11月,在全球股债双杀背景下,理财产品迎来了两轮“破净潮”。截至2022年12月,银行理财的破净率为20.22%。曾经“稳赚不赔”的银行理财,在破净潮冲击下“不香了”。
理财市场在近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,究其原因除了债市走牛,还要叠加银行存款利率、储蓄国债利率的几次下调。“现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,定存挂牌利率都进入了‘1时代’,五大行一年、三年、五年期的定存挂牌利率分别为1.45%、1.95%、2.0%。”上述银行客户经理表示,“今年首批储蓄国债利率,3年期储蓄国债年利率为2.38%、5年期储蓄国债年利率为2.5%。”
同时,据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3年)》相关数据,2023年银行理财各月度平均收益率为2.94%。
随着银行定存利率和储蓄国债利率不断下降,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、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。收益率更胜一筹的银行理财打了场“翻身仗”。
“最近,很多人来银行咨询买哪种理财?哪种理财收益高?”某银行客户经理表达了对近期理财投资的看法:“目前尽量买短期、低风险的开放式理财产品。之前有一位客户花费100万元,购买了一年期固收类理财产品,到期的收益仅有5000多元。”未来权益市场、债券市场的震荡可能还将持续,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。
根据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的数据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,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,29家理财公司到期封闭式产品1919只,业绩基准下限达标率为54%。从业绩达标率数据看,整体呈现了产品期限越长、达标率反而越低的情况。
位列第一的贝莱德建信理财固收类有2只产品其上限和下限达标率最高,均为100%;排名第二的宁银理财业绩下限和上限达标率均为97.87%;而排名第三的渤银理财业绩下限达标率为96.67%、上限达标率仅有53.33%。
展望2024年理财市场,兴银理财投资研究部相关人员预测,居民对理财的整体需求仍存,预计银行理财规模有望稳步增长,理财规模增速或在5%—10%。一方面,理财产品破净率维持在低位、收益表现整体稳健,将吸引更多的居民储蓄流入理财市场;另一方面,银行存款利率有继续下调空间,届时理财收益优势将更加凸显,部分定存资金会转向理财。但也需要看到,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、打破刚性兑付后,净值波动会成为常态。相关投资人也要密切关注市场动向,积极防范理财风险。
温馨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。